向目标期刊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投稿信是作者游说期刊编辑发表该稿件的机会。 一封好的投稿信应该向编辑阐明稿件适合在其期刊发表的主要原因。投稿信应简明扼要,说明稿件符合期刊要求。
虽然一般情况下,期刊不会对投稿信的格式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但一封优质的投稿信通常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般情况下,根据是否公布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同行评审可分为三种模式:
公开审稿:作者和审稿人了解彼此身份;
单盲审稿:作者的身份向审稿人公开,而审稿人信息不公开;
双盲审稿: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彼此不公开。
在向期刊提交稿件时,作者通常会被要求推荐几位潜在审稿人,或提供避免邀请审稿的学者名单。
一般情况下,由于准确的领域匹配,作者推荐的同行审稿人更倾向于接受审稿请求,并通常会对同类研究有更好的理解,并提供更彻底的、更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但并非所有推荐审稿人最后都会被期刊编辑采纳。编辑通常会根据期刊要求和稿件实际情况选择性采纳推荐审稿人。
大多数情况下,在同行评审之后,期刊编辑都会根据综合审稿意见对稿件做出相应的决定,如:
接收
稿件在研究领域、科学合理性、技术写作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均满足期刊的要求和期望。一些精心准备的稿件可能会在未经修
改的状态下被接受。而大多数手稿都会经过至少1轮的修改,达到审稿人及期刊期望后,方可被接收。
小修后接收
稿件很好地符合期刊的要求和期望,但仍可能存在一些表达不清或缺少少量非关键信息等轻微问题。如果这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轻松弥补和修改使稿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期刊编辑会考虑接收修改后的稿件版本。
大修后接收
稿件对该领域学科有一定的价值贡献,但可能存在模糊表达、重要信息缺失等严重问题。期刊编辑可能会采纳综合审稿意见,要求作者进行相应的实质性大修。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会被要求补充更多的核心支持性信息。只有当作者对审稿意见做出合理回应后,稿件才会考虑被接收。大多数审稿人会重审大修后的稿件,以确保其稿件已完成合理修订。而有些审稿人也可能不会重审稿件,而将最终决定权留给期刊编辑。
修改后重新提交
这一决定跟大修的细微差别处在于,稿件存在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并且会涉及更长时间的修正,如:重做数据分析或开展部分实验等。
编辑可能意识到该研究的价值,但在其修改上却并不持有乐观态度。此时,如果作者选择另投其他期刊,也是允许的。
拒稿可能发生在稿件处理的任何阶段,也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
领域不匹配
稿件超过期刊研究领域,会被直接拒稿。投稿前仔细查看期刊领域并选择一个正确的期刊是投稿的第一关键因素;
粗劣的投稿信
准备不充分的投稿信可能无法说服编辑认同稿件在其目标期刊发表的必要性;
重复率太高
稿件和已发表论文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轻则说明创新性低,重则有剽窃嫌疑;
研究伦理缺陷
涉及到动物、珍稀植物、或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的研究违背国际伦理惯例,或未经官方伦理机构批准;
学术水平低
研究缺乏新颖性、原创性或科学性;讨论或结论存在主观偏见;设计、方法和统计等有严重技术缺陷等;
写作水平低
科学写作水平低,使用主观、模糊、不合逻辑的表达和错误的语法和拼写等;
格式混乱
稿件格式太过混乱,图、表、或补充材料等未按期刊要求准备;
一般情况下,同行评审的期刊会要求作者在提交修改稿的同时附上一封说明修改内容和回应审稿意见的说明信。一封准备充分的回复信可以很好体现作者对审稿工作的尊重和感谢,还能促进再审,加速稿件处理流程。
有效的回复信应采取点对点答复的形式,最好说明:
你对每一点审稿建议的观点是什么?如:是否同意?
你根据审稿意见所完成的内容修订?如:添加建议的信息、删除的句子或纠正的错误。
进行修改的具体地方?如:第10页,第25行。
如果审稿人建议添加某些信息,则可以在此评论下面回答:
同意,我们已在第XXX页XXX行添加了XXXX。
在不违反期刊要求的情况下,可使用不同颜色的文本以示区别。